陈延伟
中国散裂中子源托起科技国之重器
自2018年投入运行以来,中国散裂中子源的科研产出优越,供束效率高达97.2%。除了满足高铁车轮、深潜器、超级钢等尖端设备的需求,这个大国重器还助力研发出了首台硼中子治疗癌症的装置…
郭华东
地球大数据,可持续发展驱动器
在未来,地球大数据有可能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它具有着海量、多元和高度集成等特点,不光是我们认识地球的关键钥匙,还能成为发现知识的新引擎。肩负着五大使命的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将承担起发展卫星星座计划的任务…
陈润生
机遇——我的一些研究经历
在80年代末,他把这段遗传密码拿下来放在电脑首页上,希望自己天天看。但时至今日,却依然看不懂……所以说,整个遗传密码破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数据,它带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带入到医学当中,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读懂它!
周成虎
遥感,让地球更安全
在抗击灾害、保护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卫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一颗卫星到一片“星座”,我们的卫星监测系统即将迎来“后高分时代”,不光能看得更远、看得更清、看得更快,星链计划还有可能实现每15分钟观测一次地球…
王皓毅
编辑生命之书
基因编辑技术不仅能对农作物进行精确的育种改造,还可以治疗两广地区高发的遗传病。但是,基因编辑技术到底安不安全?我们必须针对特定的场景进行讨论。现阶段,任何一种可遗传的人类基因编辑,其实都不应该进行临床应用…
董未名
当AI拿起画笔
艺术创作的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向机器输入一句话,就可以得到一副极具艺术感的绘画作品。但是,这项技术也引发了争议:AI绘画是否会取代人类艺术家呢?它会成为人类创造力的终结吗?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AI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接近艺术、体验艺术的机会…
孙赫
从黑洞到细胞
在过去,我们依靠“猜”实现黑洞的概率成像,但是这个过程十分缓慢,计算量极高。科学家们发明了一个新方法,借助深度生成模型,洗出了银河系中心黑洞的照片。而且,这项技术还能应用于医学领域,成为“科学家的眼睛”…
张平
5G如何改变社会
移动通信是一个典型的技术科学,它不光靠脑子思考,还要靠动手来实践。在古人智慧的驱动下,人类社会持续在无线通信领域进行科研活动,我们已经描绘了一幅从科学发现到产业实现的巨幅宏图。
李克强
智能汽车漫谈
未来要实现智能汽车发展,要解决智能汽车上市的挑战和问题,第一步便是需要丰富的科技支持。
蔡韬
淀粉人工合成记
怎么用有限的土地、淡水,生产更多的粮食?目前农业上的技术革命,都没有脱离植物本身的固碳模式。但是在未来,我们可能通过太阳能和高浓度二氧化碳来合成淀粉,重新建立一条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工业路线…
谢广明
我的机器鱼之梦
为了测试机器鱼的游动姿态,我们把它放进了北大的未名湖,却意外吸引了许多真鱼。这些能够“以假乱真”的机器鱼,不光可以帮助解决鱼类的繁衍问题,还有着超高的隐蔽度…
杨进刚
我的工作是“修心”
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大多数猝死的病人,其实是那些看起来“正常”的普通人。而且,目前还没有体检能够提前预测是否会发生心梗,当我们的急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也有可能悄悄点燃了猝死的“导火索”…
王志峰
汇聚太阳的光与热
太阳能作为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能源,可以实现完全零碳。经过多年研究,我们最终建成了这个二氧化碳发电的发电站。在未来,热发电将成为和光伏、风电互补的新技术…
吕清刚
煤炭,低碳电力的推动者
燃煤怎么才能像气体一样高效燃烧,最终实现调峰?我们进行了反复的实验,最终研发出这种热改性的方法,让煤炭也能成为低碳电力的推动者…
刘毅
碳卫星,洞悉碳足迹
其实在我国的西南地区,有着被低估的巨大碳汇,这一数据是如何被监测到的呢?我国碳卫星不光建设了一套模拟反演系统,而且在卷云、气溶胶问题的处理上都有了技术性的突破…
张璐
空间科学实验柜“炼”成记
中国空间站迎来首个实验舱,科学实验柜也将“随舱登陆”空间站。有了这些科学实验柜,可以极大拓展我们太空实验的机会。这些神奇的科学实验柜是如何“炼成”的?研制这些科学实验柜,背后又有哪些故事?
陈鸣
地球上的星球撞击遗迹
月球和地球在空间位置上较为接近,但是目前观测到的地球陨石坑仅有两百多个,月球陨石坑则多达三十万个。这是为啥呢?为了能迅速找到陨石坑,我们锁定了这些陨石坑的“DNA”…
樊天慧
海上风电,大风刮来的清洁能源
当中国的海上风电走向深远海,固定式的建设成本会突然升高。因此,我们需要选择漂浮式的装备类型。我们用几根“大绳子”把风车和浮体连接到海里,研发出了全球首台抗台风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
李慧云
探索自动驾驶的安全边界
自动驾驶已经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但在现实条件下,我们并不能无限提高自动驾驶的智能技术。综合考虑到车、人与社会的三大因素,我们尽力扩大安全边界,保证自动驾驶安全运行…
杨敏
让百姓喝上放心水
无色无味的饮用水就一定安全吗?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却可能有着更大的健康危害!在我国一些偏远的农村,会出现地下水高砷高氟的现象,但传统技术成本高、推广难,因此我们发明了新技术,解决了贫困地区的用水安全问题…
张双南
文化自信需要科学自信
中国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什么没有强大的科学自信?重要原因之一,还是因为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受制于人。其实,我们在研究基础科学的时候,不必问“值不值得”…
陈海生
给电网装上空气“充电宝”
可再生能源+储能平价,距离我们还有多远?作为规模大、寿命长、成本还低的物理储能方式,我们给电网安上了“空气充电宝”,不仅建成了国际首套一百兆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还有二十多套正在规划和建设中…
朱冰
表观遗传,基因组以外的世界
作为基因组以外的世界,印记基因喜欢“扎堆抱团”。随着衰老,表观遗传信息的状态只会越来越糟糕。我们试图找出特定的方式,来逆转或减缓DNA甲基化“时钟”的前行…
魏少军
小小芯片,改变我们的生活
芯片是在半导体材料上构建的一个复杂的电路系统。芯片能够参与竞争的任何技术,最终都不可避免的被芯片战胜,但是,半导体现有技术面临着三个极限。什么是芯片?如何制造一块芯片?“中国芯”发展得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