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赢椿
我的虫邻居都是艺术家
天牛、蚂蚁、蜘蛛、蜗牛…这些生活在我们隔壁的“虫邻居”,也能使用自己的工具画出“伟大的作品”。他将它们的痕迹编成了一本书,在世界各地展览,也让这些可爱的虫虫成为了伟大的艺术家
林文治
游走在城市间的国宝
渔业资源的衰退,让中华白海豚不得不扩展摄食对象,被动捕食一些之前不吃的鱼类。这意味着它们的繁殖和社交时间被严重挤压,造成种群补充不足。要想保住白海豚的“饭碗”,科学家给出了这个建议……
李芽
中国戏曲妆容之美
中国生活妆容的主流审美,更加追求清雅的淡妆,而戏曲妆容则创造了一系列形式化的法则,例如早在清代就已经发明的“拉皮术”,通过勒头带提拉起下垂的肌肤…
王强
我与猫草植物家族的故事
种类繁多的“猫草家族”,不仅能制作出美味的食物,还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但是,目前全世界的7000多种唇形科植物,真正被有效利用的还不到400种。为了更好的研究它们,科学家的足迹遍布了世界,最终总结出这本“猫草家族的百科全书”...
陈海波
构建万物智联时代的操作系统
在万物智联时代,操作系统扮演着重要角色。长期以来,他专注操作系统的科研,提出了原创操作系统的关键方法,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原创操作系统,最终改变了中国信息产业的“少魂”面貌…
史壮志
有“硼”自远方来
硼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元素,不仅是植物发育的必备元素,还应用在工业制造等很多领域中。在医药领域,科学家发现了能够“一饰两角”的硼试剂,不仅毒性更小,还可以高效实现有机硼的合成…
邵峰
细胞焦亡、炎症和肿瘤免疫
细胞焦亡本质上是促炎性的细胞死亡,当天然免疫系统识别到了外界或内界的异常,就会发挥活化机制,起到保护作用。利用细胞焦亡,科学家或许能实现定点“炸掉”肿瘤…
魏微
打造X射线科学相机
当2025年正式建成高能光源,我们自己设计的X射线探测器将用于光源线站上。这套国产的X光探测器系统不仅能够节省几个亿的科研成本,还可以应用于医学、工业探测等前沿领域…
梅宏
网构软件,面向互联网计算的软件新范型
软件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重新定义物理基础设施。当网构软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时,科学家实现了按需开放的互操作,在智能制造、信息安全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周炳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火箭
火箭是人类探索宇宙的工具,它带着人们的梦想和希望,飞向遥远而神秘的星空。自从世界上第一枚火箭在1926年发射以来,火箭技术一直在不断发展,使人类能够进入更远、更广阔的太空领域。未来要想做到跨恒星际旅行,人类还需要更先进的火箭。
贾亦飞
追寻白枕鹤
白枕鹤是一种漂亮又非常稀有的水禽,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鸟类,目前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物种。近年来白枕鹤种群数量的减少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重视,他们通过追踪白枕鹤的栖息地入手,开展了系列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陈瑜
古生物“复活”记
他们的形象都出自古生物绘画复原师的笔下。每一个生物、每一个场景都有它们背后的故事,而这背后的信息需要古生物复原师们大量的知识储备作为前提。
李右溪
如何成为一个甲骨文侦探
甲骨文盛行于商朝后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它记录了商朝时期的文化生活。
邓文洪
我和猛禽的故事
猛禽两个字拆开来看,禽,属于鸟类,猛禽,就是凶猛的掠食性鸟类。
李亮
灿烂星河,中国古代星图
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会看到满天的繁星,那古时候人们看到的星空又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又是如何记录看到的星空?这些记录又在历史上留下了哪些痕迹。
辛天怡
植物身份证
我们的身份证是一张卡,那植物的身份证又是什么样子?
江山
揭秘自贡恐龙博物馆
大山铺恐龙化石群,体现出了难得的生物多样性、埋藏集中度和保存完整性,这就是自贡恐龙博物馆在此兴建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填补了中侏罗纪恐龙化石稀少的短板,为世界恐龙早期演化研究提供了关键证据…
李飞
一“压”就来电的智能材料
在不确定中选择坚持,沉淀十几年,他研制出了一系列具有高压电性能的材料,推动了我国在高性能压电材料领域的科技进步,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而我们可能想不到,这些一“压”就来电的智能材料,其实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金红光
能源的低碳变革
未来的新型战略产业是什么?能源主战场在哪里?抓住这些关键问题,我们才能做好碳减排的工作。科学家提出的“三步法气化”,不仅突破了曾经的转化方式,还大幅度增高了气化效率…
王一波
挑战零碳电力
可再生能源具有间歇性、波动性和季节性,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网中,开关开断会产生脉冲波,遇到微型电网就容易发生共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提出了全新的技术方案…
朱俊强
打造先进无人机的“心脏”
航空发动机被称为“无人机的心脏”,对此科学家开展了系统性的创造工作,除却能够实现超音速飞行的轻型涡喷发动机,还有可以做到低能耗高升限的轻型涡扇发动机,更是申请了航空发动机领域的第一个“大科学装置”…
朱廷钰
“绿色”钢铁是怎么炼成的
想要实现钢铁行业的超低排放,首先要解决治理难度复杂、技术研发时间紧张等挑战。为了降低烧结工序的污染物,科学家们测试了上百台烧结机,最终攻克了这项全新的技术,不仅让烟气量明显减少,还实现了烧结矿的增产…
李庆安
进击海上风电
如何让我们从一个“风电大国”成功转变为“风电强国”?科学家们进行了核心关键技术的攻关,不仅开发出动态湍流格栅装置,还解决了气弹颤振问题。50年后,风能或许将成为发电的“主力军”…
张林
当高山树线遇上气候变化
科学家分析了过去四五十年的植被变化情况,发现西藏森林的面积和碳库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为了探究树线的形成原因,他们来到了色季拉山,获取每棵树的详细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