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军
如何让机器人变得更聪明
当前,机器人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那如何能让这些机器人更加灵活、能够适应环境解决复杂任务,最终走进千家万户呢?
王葵
爱自己,爱自己的样子
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交媒体发达的时代,我们可以隔着网络看到他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但这样冗杂的信息也会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焦虑。
祝恒书
大模型来了,阁下又该如何应对?
可以想象,未来的AI会变得比今天更聪明。到那个时候,我们人类到底要如何与AI共存。以及为了应对这样的未来,我们今天又该如何学习和生活?
苏琦
追寻黄河的踪迹
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黄河流域也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这里劳动生息。
王华丽
阿尔茨海默病,被误解和忽视的
阿尔茨海默病,这个听着有些拗口的名字,却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在中国就有接近千万名患者。每一位患者背后不仅是被雪藏的记忆,还是一个家庭生活轨迹的转变。
葛若雯
万物始于矿
矿石之美, 不仅在于外观的绚丽, 更在于其背后丰富的地质信息和自然之美。每一块矿石都深藏着大自然的秘密, 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张东菊
追踪高原古人类
我们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生命的禁区。但最新的考古证据显示,在很久很久之前,就有一群神秘的古人类登上了高原,而且在那里一住就是十几万年。
舒庆艳
牡丹的华丽转身
作为9个野生种全部分布在我国的名花,牡丹以它惊艳的姿态给我们种下了无数美好,毕竟,“何人不爱牡丹花?”
曾千慧
救助一头海豚需要怎样的力量?
在中国近海,分布着一种有着“海上大熊猫”之称的生灵,它就是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的中华白海豚。
杜忆
写给大脑的小情歌
从远古至今,音乐都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调剂。它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触及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林毅
野性北京
在北京这座大都市里,除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还生活着数千种野生动植物。
吴飞翔
山海折叠——雪山里的鱼化石
鱼化石作为时间的见证者,记录了地球的巨变,诉说着远古的故事。
徐星
恐龙、孩子和科学
徐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并命名恐龙最多的科学家,超过七十余种。其中徐星及其团队在2005年于内蒙古境内挖掘发现的二连巨盗龙是迄今发现最大体型的长羽毛恐龙,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07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
银临
国风音乐,听见边缘的力量
在过去的十年里,她始终致力于探索国风音乐的深层内涵,以及如何与传统文化、主流音乐等不同领域、类别进行融合与创新。
丁雪峰
幽灵粒子的前世今生
中微子是宇宙中最轻且最难以捕捉的粒子之一,他们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几乎不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被称为“幽灵粒子”。
石侃
芯片科研与芯片科普,哪个更有趣?
从智能手机到超级计算机,从医疗设备到航天器,芯片无处不在,支撑着我们的科技生活。一个小小的芯片,就像现代社会的“心脏”,为各种电子设备提供动力和智能。
周传斌
“围”难城市的垃圾填埋场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消费模式的变化,垃圾的产生量快速增长,垃圾填埋场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人们不禁担心我们的城市会被垃圾包围吗?我们该怎么办?
张鑫
给深海打一束光
黑暗、寒冷、高压,海洋的平均深度是3700多米,深于1000米的深海面积超过90%,大家往往不会联想到生命的存在。
张臣
中国天关,一眼千年
大约在一年前的这个时间,我国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送入太空一个重1.45吨的卫星,这个卫星很不一般,据说它的外形像一朵有着12片花瓣盛开的荷花,每一片“花瓣”都是一台特殊的X射线望远镜。
苏阳
拓扑学趣话
拓扑学不关心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它只关心几何图形或空间在连续改变形状后还能保持不变的那些性质。
赵序茅
我的工作是给猴子“算命”
灵长类动物的生存状态一直牵动着人们的心弦,面临气候变化等严重挑战,科学家们迫切需要找到新的思路和方法来更好地保护它们。
何会海
追光者的星辰大海
宇宙线,它是人类目前能从宇宙深处获得的唯一物质样本,被称为传递宇宙大事件的“信使”。
赵冬梅
魏征何罪?一个故事的两种讲法
一颗星星有它的轨迹与周期,而一个人却似乎难以定义。上下五千年,无数风流人物被隐匿在了历史的尘烟之中,还有一部分通过史书、诗词、传记等方式穿越时空,与千百年之后的我们会面。
朱教君
人类与森林
森林不仅是自然宝藏,更是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造林,又怎样才能造好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