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是周建华,一名教育工作者。今天给大家演讲的题目叫《教育解放心灵》,这个题目也是我多年做教育的感悟。
这个题目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做教育必须解放心灵”,它是手段。第二个含义,“做教育是为了解放心灵”,它是目的。
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个题目?这跟我的学习、教学以及做学校管理的经历有关。
1985年,我从苏州大学数学系毕业,被分配到苏北盐城市建湖县的一所乡镇中学任教。这所中学离县城比较远,条件比较差,生源也不理想。
我到这个学校任教高一,印象非常深的就是这些孩子虽然在智力上不是非常突出,但学习刻苦。刻苦到什么程度:那会儿晚上没有电灯,点的都是外面加一个玻璃罩的煤油灯,孩子们学到11点多12点,晚上到宿舍时鼻孔都是黑的,是油烟熏的。孩子们学习的刻苦深深打动了我,我想我一定要做一个好老师。
那时候我特别怕放假,为什么怕放假?假期回来,新学期开学了,我总发现教室里多了空位子,甚至一个周末回来教室里就多了空位子。为什么?一种原因是寒暑假假期回来高中要收学费,当时有些家长因为学生是女孩,不愿意交这个学费,所以辍学了。还有到了秋天比如国庆前后,农村里开始收稻、种麦,这时家长为了秋收秋种,不让女孩去上学了。有时为了动员一个女孩复学,我要反复找家长很多趟,农村里面割稻、挑稻把我都会,我都帮家长干过。
有的家长很质朴,一看老师都帮我们家干活,得了,闺女你再去学吧。所以这也促使我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
那怎么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我想教数学第一个基本功就是做题,我从教高一开始每天做一套高考题,这样算一下,一年下来要做10000道题。
这样等到第3年开始教高三时,我一般拿到一张试卷,跟学生一块儿做,学生做两个小时,我基本上一个半小时能做完。而且我自己做了以后再跟学生讲,这个收获是不一样的。
另一方面,我跑到县高中,把所有优秀数学老师的课听了个遍,而且听了不止一遍。我把当时能够订到的16种数学期刊全部订了,认真看上面的教改文章。同时我还读了几十本名著。这样不知不觉几年过后,我把教学基本功这样一个软件练成了硬件。
1998年,是我第一届学生从高一带到高三,全县4个文科班的满分都在我的班级里,我们农村中学理科班的平均分跟县高中理科班的平均分在一个水平线上,所以当时可以说震撼了我们学校、甚至我们县。
后来到了1992年,江苏省开始高中优秀数学课的评选。我在学校评选第一名,教学片评选第一名,县里面评选第一名,大市评选还是第一名,最后到江苏省级评选是第4名。所以在1992年我30岁时,就破格晋升了中学高级教师。
我的教学业绩非常好,但在农村中学有件事情给我造成的心结很大。有两位五保老人,就是五保户——他们没有子女,由村里提供五项生活保障——他们收养了一位被遗弃的女婴。这个女孩学习特别认真,平时成绩特别优秀,但一到大考她就掉下来,一到大考就掉下来。
高考前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那会儿我真的不懂心理学,不知道怎么化解她的焦虑,所以最后高考,非常遗憾,这个孩子以几分之差落榜了。我想那会儿我如果懂心理学,如果是现在的我,她再多的问题都能化解。
所以,我觉得我还要有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平台来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本领。
在1995年,我来到苏州实验中学任教,这时又碰到一个新问题。整个学校的硬件设施非常好,而且苏州新区要求校长、老师办学不要考虑钱的事,只考虑质量。这时苏州乡镇企业特别发达,学生家庭里面万元户比比皆是。但是有很多万元户孩子信奉新的“读书无用论”,认为你看我爸妈没读书,家里也是万元户。
当时我到苏州工作半年,有了工作10多年后的第一笔积蓄,12000多块钱,我买了电脑,而且是学校里第一批拿下苏州市电脑辅助教学技能证书的老师。我用电脑辅助教数学,这样学生就特别感兴趣。
而且慢慢地我从这个过程当中认识到,数学要教给学生思维、智慧,要教给学生一种哲学、理性的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学生从不想学到发现数学很有意思,而且能学得很好。
应该说,在苏州我的教学业绩也非常突出,后来成为了分管教育科研的副校长,那时我每年要发表十几篇文章,在省里面省教委领导也说我是一个获奖专业户。到了2000年我36岁时,被评为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是苏州市的名教师。
解放心灵的教育主张
2001年,我来到人大附中,看到了刘彭芝校长为人大附中确定的目标。刘彭芝校长带着我们考察了世界上最好的高中,所以我们知道了世界上最好的高中教育是什么,世界上最好的学校应该是什么,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应该是什么,世界上最好的课堂是什么样的。
我们不但看到了所有这些好的高中是什么样的,作为刘彭芝校长的重要助手,我们还把人大附中做成了世界一流高中,不管哪个国家的优质高中来它都服气。在人大附中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能够培养出世界最顶尖的高中生,应该说我们做到了。
当时我在人大附中任党委书记兼副校长,在课程教学、人才培养上做了很多工作,工作负担也很重。2015年,在北京航天城这个地区要筹建一所新学校,由人大附中承办。组织上希望我担任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的校长,而且是首任校长。
从优势和问题两方面来说,优势就是我在人大附中分管的面特别多,刘彭芝校长让我挑了许多重担,也锻炼了我。
再说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教育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为什么我要谈“解放心灵”?是因为有很多绳索捆着我们的孩子,比如功利主义、标准主义就是标准答案、训练主义、专制主义、技术主义。为了考试、为了题海、为了分数,导致学生形成了片面的认知、淡漠的情感、逃避的责任、畸形的人格,这些案例不少。
原来我跟人家交流时,人家会说人大附中办得很好,是你们老师好、学生好、校长好,反正我们学不像、学不会。我想,如果我在航天城地区从零开始,能够办出一所新的优质学校,那就能证明人大附中是可以学的。
当然这个学它不是复制,而是一种嫁接。我在办学时要把这些异化现象给消灭掉,也就是说让我们的教育真正回归学校,让学校真正回归育人,让学生真正回归成长。
那么教育解放心灵要怎么去做?我这里有几张画像,有对学生的,有对老师的,有对校长的。
这里我重点谈一谈对家长的。家长第一个是要有育人之心。好多家长第一个是追求分数,那叫育分之心。你考多少分,班级最高分是多少,还有一两分你为什么就考不来呢?开口就是分数。
实际上,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说父母是孩子永远的班主任。所以你要培养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得先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首先要“以身垂教”。
比如说我们特别重视孩子的阅读,我讲过一句话,“阅读是门槛最低的高贵行为”。让孩子阅读,家长就得阅读,让孩子喜欢看书,家长就要看书。如果推开一个家庭的门去家访,家里摆一张桌子,一圈人在搓麻将,你说这样的环境孩子能学好吗?
第二个,家长要有发现之心,要去发现孩子到底哪方面比较突出。学校一个重要的起始工作也是发现,所以我们在中小学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很少提“选拔”这个词,用“发现”比较多。为什么?因为我们将来是“扬长教育”,比的是这个人的长处而不是短处。我们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的培养目标有一条叫“突出个性”,要有突出的长处。这个长处哪儿来?要发现,所以要给孩子多种平台去尝试。
小学重在陪伴,初中重在尊重,高中重在放手,但好多家长把这3条做反了。小学放手,初中强制,高中一看要高考了成绩上不来,着急啊,天天看着他、陪伴他。你看,这不正好做反了吗?
有了这些思考,所以到我到人航来办学要办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呢?我想要办的是一个航天人家门口的新优质学校,办学理念新、办学途径优、办学质量高,实际上我们做到了。
让孩子们上不够的课程建设
办学的要素很多有,大家不需要全部了解,所以我想讲两个方面,一个讲课程,一个讲课堂。
课程怎么配相当于学生营养餐主食、副食、水果、牛奶等等怎么配,课堂相当于做营养餐的加工方式。所以一所优质学校一定有一套优质课程,反过来一套优质课程也能够成就一所优质学校。
我们在课程建设上,有学校的课程结构,有学科的课程体系。用课程来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用课程来保证课后服务的质量,在“双减”前我们就是这样设计的。
人航刚开办,学校周边就冒了不少培训机构,两三个月以后,我发现基本上没了。为什么?因为它招不到学生,因为它想开的那些课程学校都供给了,而且家长不用花钱。
这是我们学校立体的“三三三”课程结构。3条棱是3条主线,党的教育方针、学生需求、学科教学,中间那条红线是核心素养。
每个层级有3大板块,分3个层级,这3个层级是我们学科课程体系建构的基础。启航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包括国家课程和校本化的拓展。领航课程面向分层的学生,包括各种选修课。自航课程是打造个性的,包括各种竞赛、大学先修、社团、自招这些课程。
它跟育人目标怎么对应?启航课程服务育人目标的“全面发展”“高尚品德”,在必修课中实施。领航课程、自行课程服务育人目标的“突出特长”“创新精神”,在课后服务中实施。我们有精致的安排。
而且我们还特别重视艺术和体育这类课程,因为它是每个人一辈子的课程,一辈子要用。美术的课程体系叫“我手绘我心”,我们特别重视在低段的孩子,在小学低段一定要让孩子多动手,各位家长也可以注意。
为了让学生多动手,我们美术课程改革力度很大,每一年都有主题,小学6年有6个主题。
这是水墨游戏,是在音乐中涂画,孩子们听到一样的音乐旋律,但感受不一样,所以画出来的曲线不一样。
这是水面作画,利用水的张力来作画。
你看,孩子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小手,老师要求每个学生至少改变两个指头,一个班学生做下来,没有两个手是一样的。
这是庆祝国庆建党的主题创作。孩子们画的画都是大尺幅的,一张白纸分4块,孩子们画画很投入、很专注。
在“双减”前,我们一年级在刚上学的一两个月,一般上四天半课。星期五中午吃过午饭,学生就给放回家了。那天放学,一个女孩围绕我转了一圈说,你是周校长吗?我说,是啊。她说,我看你像。我说,孩子,我不是像,我就是。
她说,校长,我这个星期很不完美。我当时一听,脑袋嗡的一下就炸了,因为作为老师、作为校长一听学生说不完美,条件反射的是这个孩子心理可能出毛病了。
我赶紧蹲下来问她,我说,孩子你怎么了?她说,校长你今天不应该把我们放掉。我说,那应该怎么做啊?她说,你给我们再上两节美术课,两节科学课,那就完美了。你看,我们这种改革孩子们很喜欢。
另外我们地处航天城,将来要打造航天特色的科技高中,所以打算建一些实验室。我考察国外最好的高中,它们的实验室向全体同学开课程,向个性发展的同学开课题。
让家长都想来的课堂改革
第二个就是课堂。我算了一笔账,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大概要上16800节课。一个老师如果一天上两节课,一生大概14000节课,一天上3节课的话,一生大概上20000节课。所以我在学校跟老师们讲:“课比天大”。
我给大家讲两个课堂改革的例子。比如说防疫,我们把市场上的洗手液买过来,因为学校有组织培养的实验室,让孩子们洗手前采集菌落放在组培室培养,然后放一个空白的对照组,洗手后再采集菌落,再去培养。
最后呈现的就是大屏幕上两个培养皿。让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就说,老师,这个洗手液没用。老师问为什么?学生说,你看还有那么多菌落。老师说,这个结论还不够完善,大家再讨论。
后来同学们发现,剩下细菌的颜色、形态、大小差不多,可以认为是一种菌落,学生就把答案修订为“这个洗手液对这个菌落没用”。
那么学生就来兴趣了,问老师这到底是什么菌落?老师又带着他们研究,是什么呢?是大肠杆菌。所以我们的课跟实际应用联系起来,说明学的东西能学以致用,学生就有很大的学习热情。
这是我们把古诗词、音乐、舞蹈、班集体建设融合在一块儿,每个班到三年级表演一首古诗词,这个音乐是谷建芬老师写的,所有孩子都上台表演,一个也不能少,包括随班就读的。
当时我们转播了这个表演,家长们特别感动。好多家长表示没想到小学教育现在变成这样了,还有家长表示恨不得自己再读一遍这样的小学。
面向未来的教育
杜威是陶行知先生的博导,他讲“如果我们用过去的方式教孩子过去的知识,就是在扼杀学生的未来“,这句话对我们家长也是一种警醒。
所以学校的追求是什么?我们得用过去的方式和现在的方式,教学生过去的知识和现在的知识,而且还要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有未来。
那么未来教育应该怎么样?我们今天站在过去人类创造的未来,我们现在又要迈入我们要去的未来。未来教育从“五大支柱”变成“社会契约”,未来学校从重“教”变为重“育”。我们要让教育真正回归学校,重在育人。未来教师从“教师”变成“学师”,而且未来教师很可能是一个教师配N个AI助手,对学生有大数据的检测诊断,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料。
未来世界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高度的不确定性,那我们今天的教育能干什么?我们要培养学生确定的核心素养,去应对未来高度的不确定性,在未来的竞争当中赢得中华民族的优势。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