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叫风羽酱,是B站的一名知识区UP主,也是一名气象摄影师。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追击风暴的经历和故事。
我想先给各位看一个片段,因为你可能是通过这段视频认识我的。这叫做“水视频”,是我在2020年创作的一部短片,当时是以世界水日和世界气象日为主题的,也算是我在科普内容探索时期的一个作品了。
当时我的创作环境其实非常有限。整个卧室里面只有一个摄影机,还有一盏灯,甚至大家看到这个黑色背景只是一个垃圾袋。但是我却没有想到,这部片子最后能在B站获得1000万的播放量,并且还获得了哔哩哔哩的入站必刷成就。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发现,其实大家对气候变化和天气相关的议题还是非常感兴趣的,这也算后来让我一直能够坚持把这个题材做下去的动力。
对追风“走火入魔”
不过在“水视频”之后,我就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它总归是一个比较抽象的东西,我们不能很明显地看到天空的变化,所以怎么办呢?最好的方式就是去追风,真正地深入到风暴中心,才能对它多了解一分。
不过往前讲一点,我的故事甚至还能从2013年说起。那时,我刚好是从内陆地区来到了华东地区,就发现华东地区的天气跟内陆地区还是非常不一样的。首先这里每年都会有台风登陆,就跟华南一样,我相信华东和华南的观众应该对此非常有感触。另一个就是在夏天,可以连着好多天每天都会有午后的雷阵雨。
那时候我还蛮好奇的,但我又对这些天气非常恐惧。我特别害怕闪电,也害怕大风带来的这种呼啸声,我会觉得它非常恐怖,晚上甚至会睡不着。但是又因为好奇心,我逐渐开始去了解这些天气系统。
我发现它其实是一个非常科学的过程,也算是对此就着迷了,也就入坑了。再加上2013年刚好也是自己拿起相机的时候,所以我就想要去拍摄这些天气系统。
我不断地“走火入魔”,2017、2018年应该是我最“入魔”的一个时候,当时我还拍了这么一部作品。大家可以猜一猜它是在哪里拍的。你可能会猜是在某个山上,或者是我专门找了一个楼盘,但实际上都不是,这其实就是在厨房里拍摄的。当时我追风的地点特别多,比如说有屋顶的阳台,还有我的卧室,甚至卫生间都是我追风的地方。
大家都说这个图还挺震撼的,那时候我也在想,既然我在家里面都能拍到这样的画面,如果我出去真正地面对自然,是不是可以得到一些更不一样的画面呢?
到现在为止,我去了东三省,去了内蒙、山东,还有江苏基本上是跑了个遍。我们的规模也是逐渐地在增大,从最开始一个人追风,到后面有小伙伴跟着一起去,我们会有自己的分工。
再到前年(2021年),我甚至把我的师哥和师姐全部都拉到了坑里面,带着他们去追风。就像这张图片中,右下角两个人就是我的师哥师姐,我是这张图片的摄影师。
这张图片里面虽然没有肉眼可见的下雨,他们也没有打伞,不过可以看到这个云正在向我们直扑而来。这就是较为恶劣的一种天气系统,叫做超级单体雷暴。
而且画面中央有一块云非常接近地面,一般就是这种雷暴系统最有可能生成恶劣天气,尤其是龙卷风。所以当时我们的情况是比较危险的,不过我作为摄影师,当然是想尽可能地多拍一会儿,所以就打算等在最后一刻把他们叫回车上再走。
到了最后一刻,我跟他们倒计时说:“10、9、8、7、6、5、4、3、2、1。”然后赶紧大家一起把这些脚手架全部搬上了车,迅速地开了出去。之后,我们在国道上就遇到了一些令我比较难忘的情况。
这并不是雨里面夹着一些冰粒,而是“口味”非常纯正的纯雹。当时我就是在国道上开车,看到一些珠子在地上滚。我第一反应居然是停下车、打开门、跑到后备箱拿起了我的摄影机就开始拍起来了。
直到有一颗非常大的冰雹砸到我的头上,非常的痛,我突然意识到事情不对劲,赶紧回车里。结果我一回车里,头一转,就看到了这样子的景象。这段影像最后保留在了我非常多的作品里面,因为它真的是比较能够说明自然的力量。
追击风暴的坎坷之路
随着我不断地拍摄,不断地发布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并加入我们,突然有一天影视飓风TIM他们的“亿点点不一样”团队找到我说:“我们买了一台超高速摄影机,你们想不想拍点什么东西?我们能不能用它去拍摄闪电的超高速画面?”
当时我听了他们导演的想法之后,一拍即合,直接去了东北,就有这样的一张照片。我们在东北待了4天,从吉林一直跑到了靠近内蒙的交界区,基本上是花光了预算,就为了让他们新的高速摄像机能拍摄到比较震撼的闪电画面。
当时导演一直在问我哪里可以拍到闪电,其实我还蛮紧张的,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候我的身份有3个,一个是摄影师,一个是司机,还有一个就是领航员。这个时候我就需要绞尽脑汁地想,怎么样才能让他们拍到想要的闪电呢?
我们自己追的时候,当然知道哪里的风暴可以观测到什么样子的云。但对于闪电,你只是知道它大概的一个方位,就只能把他们带到那个方位。但是具体有没有闪电,就只能看天空说话了。
所以我当时就尽可能带他们去最好的地方拍摄。每天就是这样子,早上8点左右起床,我会帮他们先把路线规划好,然后一直拍到晚上,就为了寻找闪电。拍到了晚上10点多才去休息。
最后勉强是收获了几条还凑合的闪电慢动作画面,不过大家总归是不太满意。包括我在内,大家都觉得是不是可以更好一点,可以拍到一些像国外超级风暴摄影那样的画面。但是我们努力了4天,把预算耗光了,依然是没有拍到最好的东西,所以大家说将就了,就这样回去了。
结果你猜怎么着,在我们回到杭州下飞机的当天下午,我们刚散会10多分钟,大家取完行李,我打了一个出租车到萧山机场的3楼。在一出门准备上车的时候,我就感觉不对劲。怎么不对劲呢?太闷热了。我就打开了手机,看了一眼当时的卫星云图,突然发现在浙江西部,一串非常猛烈的风暴系统爆发了,并且向杭州地区直扑而来。我立即给TIM他们打电话说:“可能有风暴要来了,你们做好准备,今天还能再拍一场。”结果当天晚上,他们的确在TIM家的阳台拍起来了。
而且没想到,这次用TIM的话讲就是:“看到了永生难忘的,或者说是这辈子最为难忘的一次闪电活动过程。”这就是他们最后拍到的画面,真的是有种火树银花的感觉,也得益于他们的超高速摄影机。
所以我一直觉得,影像之间的融合可以做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包括去呈现更多样的世界。
风暴的无穷魅力
大家可能会觉得我们追风挺光彩的,实际上我们最大的成就感,来源于看到了风暴或者说是这些自然系统演变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好比你用自己的理论在大自然里做了一个检验,去验证你自己所学的一些理论知识。
不过其实大部分的时间,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光彩,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空手而归的,失败的。不过剩下的,就是接下来要看到的这些我们眼中奇异的云。
这就是我在飞机上拍下的一个叫做积雨云的结构。我现在坐飞机,都会带着相机坐在靠窗位子,尤其是在夏天。因为说不定哪一次就能在飞机上拍到这些蓬勃发展的积雨云,有点像动漫的场景了。
我在图上面做了一个红色标记,这个云叫做幞状云。这个云的出现说明这种风暴有猛烈的上升气流,也意味着它的迅猛程度。
如果时间再晚一点,当太阳角度比较低的时候,夕阳的金光就会洒到这些高大的云体上,可能会形成火烧积云的景观。同时如果还有幞状云的话,你就会发现还真挺奇妙的,就像顶了一个帽子一样。不过它下方都是猛烈的狂风暴雨。
这张图片是在内蒙古拍摄到的,我为什么那么喜欢它呢?是因为它真的非常清楚地说明了一个下暴雨的天气系统的活动规律和它的结构。
其实午后的雷阵雨也就是这样子的系统。大家可以先关注画面的左侧,这个地方我做了一个标注,叫做入流区,这是暖湿气流进入风暴的地方,它就像是一条鱼的嘴,从这里吃东西,吃到之后就会进入到对流区。
这个时候,这些暖湿的气团会开始上升,不停地凝结成云,降水就会同时形成,所以会有一块降水区,我用蓝色的箭头标记了,说明它是一块比较冷的、下沉的东西。当对流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就不会再次上升了,它会向周围扩散,形成一个云砧,就是在最上面标注的一个结构。
我这里还提醒大家去关注一下最上面那个红色箭头附近的一块比较粗糙的云。如果我们再走近一点,就能看到它的细节了。这个云叫做乳状云。当大家看到这种比较奇怪的云出现时,就说明附近会有猛烈的天气系统在活动,可能会有短时的雷阵雨和强降水。
而另一种能说明风暴特点的就是弧状云,它的英文名叫做Arcus,当这种云朝你而来的时候,我相信各位都会不禁怀疑,我到底是不是在地球上。
而且到它的下方之后,就能看到它就像一张鲸鱼的巨口,要把我们吞噬掉一般。整个画面还是非常地令人难忘。而这之后就是猛烈的狂风暴雨了。这种就是我们午后所见的雷阵雨的最极致的表现。
说到午后的雷阵雨,大家可能看过一些视频叫做局地降雨,这张图可以更好地解释这个局地降雨。画面的左侧其实就是晴空区,因为太阳比较低,洒出了夕阳金黄的颜色。而画面的右侧就是猛烈的降水了。你甚至会感觉它像是拍到地上一样,甚至还会向周围卷起来。这就说明这个风暴的下沉气流和降水非常地猛烈。
这本身是一个超级单体雷暴。它可能会带来非常恶劣的天气系统,比如说冰雹、大风、雷电甚至是龙卷风。龙卷风如果生成,就会出现在画面左侧这块更接近地面的云的区域,这叫云墙。
如果时间再晚一点,就可以看到太阳的金光直接洒到一个风暴的云体上的画面了,就像这样。这也是带着影视飓风追风的一个意外收获。当时我们在一个风暴的核心区,经历着狂风暴雨,但就是没有见到比较好的闪电。我就说,我开车出去拍一下风暴的结构吧,结果一出去回头一看,就看到这样子的画面,有一种雨后见彩虹的感觉吧。
不过说到彩虹,我想给各位看一下比较有意思的一种。可以注意到,除了画面中的主虹之外,还能在外面看到第2层,它是内侧的镜像。如果观察得足够仔细,甚至还能发现在最明显的主虹的里面,就是我标注着3的位置,还有一个镜像。
所以我们每次追风,就有点像坐过山车一样的体验。早上是晴天,然后下午进入到暴雨,接受这种狂风暴雨的洗礼,再出来去看彩虹。有时候我们如果有时间,会再进去经历一次狂风骤雨,然后再出来看一次彩虹。
刚刚说的都是一种叫做雷暴的系统,接下来我会给各位分享我们追风者追击的另一种系统:台风。
这个是卫星上看到的台风“轩岚诺”的画面。台风结构的直径可能会达到数百公里,甚至更大,所以如果想在地面上拍摄它,是完全拍摄不到它的本体的。除非哪一天我有机会上了太空给各位去拍,否则我们只能通过卫星的画面去看到整个台风的结构了。所以我就在想,想要向大家呈现台风的这种狂暴的破坏力该怎么做呢?
实际上追击台风的过程是很系统也很复杂的。我们需要一直盯着台风的路径变化,去跟踪它的位置。
我也找了很多朋友一起帮忙。这是我们在追击台风“烟花”时的一张照片,大家基本上提前好几天就已经在酒店一块儿商量我们该去哪里,也会查看当地的地形图。
我们用的资料还有很多,比如说一些超级计算机的预报,还有卫星云图、雷达图。通过这些就能科学地分析出一个台风可能的走向了。不过依然是需要每天去更新的,因为每一天预报的路径都会发生变化。
当时我们遇到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处于象山岛,这是浙江东部的一个小岛上。而台风的预报认为它的登陆点会比预期偏北,北到舟山去了。舟山岛距离象山岛虽然只有不到100公里的直线距离,但是你要过去就需要绕一大圈内陆的地区,还要走跨海大桥。所以说这个选择就非常难。
我们基本上是在最后一刻才决定前往舟山岛。结果在我们上去后不到20分钟,就传来了舟山大桥入口封闭的消息。于是我们两辆追风车就承包了整座跨海大桥。之后我们就顺利地到达了舟山,开始部署相关的仪器和设备。
这张照片也算是我的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其实这是一个简易的气象站,可以测量温度、湿度还有风速这些基本的气象要素。做它的原因,是除了在现场去观测风暴,我们还会有很多的云追风者,会在电脑屏幕前观察这些台风和风暴的动向。他们很急迫地需要第一手的资料,而国家级气象站的数据传输会有一定的延迟,大家看到的结果并不是最新的。
所以我就决定自己做一个,可以直接把这些现场的数据,基本上以几秒之内的延时迅速地发送给大家,大家就可以知道我们在哪里,我们的情况是什么样子的。而我们第二天在追击台风的时候也用上了它。
我们当时还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就是开着车直接穿越台风的中心。有点像用水果刀去切掉一个苹果一样,我们想要获得它横截面的一个气压曲线。直到下午,我们真正完成了这次穿越,看到了图像上这条蓝色的像V字形的曲线的时候,大家都特别地兴奋。因为这就说明我们经过了台风中心。台风中心是一块气压很低的区域,当我们经过中心之后,气压就不再下降,开始上升。这组数据就是我们的一个非常大胆的探索。
与灾害伴生的风暴
接下来,我还想给各位看我们在追风时候真正可能面临到的一些情况。我相信大家是知道追风的危险性的,就像下面视频里一样。
不过随着我们不断地追击更多的台风,我们也会更加有经验,比如说通过风向去计算哪里比较安全,哪里是背风区,不会被飞来的碎片给砸到之类的。
这两年,我也拍摄了很多能说明风暴破坏力的图片。
比如说这张图片就能很直观地说明台风过后的景象。风灾就会直接吹倒这些树木,甚至可能会破坏一些建筑。
我们去年(2022年)在追击台风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个问题。我们去到现场发现有大堵车的现象,到了前面,才发现是倒掉的枯树挡住了大家的去路。所以我们几个追风者就联合当地的居民一起把这个树给挪走,交通才得以恢复。
除了台风导致的风灾,还有一个很明显的就是龙卷风。龙卷风虽然破坏范围非常小,但是它的影响却非常集中,甚至有些时候会产生比台风大得多的影响力。
这是2021年的5月14日苏州盛泽发生龙卷风,我们在第二天赶往了现场。当时我坐在北京前往南京的一辆火车上,准备去追击第二天的一个雷暴活动。但是当天晚上雷达图上突然就出现了一些不祥的征兆。我就觉得苏州那边可能会出现情况,还发了B站的动态,告诉当地的朋友说你们那边可能会有比较极端的天气现象,请注意防范。结果半小时后,就出现了苏州龙卷风的新闻。所以我就直接改签,第二天去了苏州记录下这次破坏的一手资料。
在2022年6月,江苏还发生了大量的龙卷风事件,我都去了现场,把这些资料给记录下来。
为什么我要记录呢?因为如果用笔和文字去记录的话,那一定是非常长的一段。而作为大众科普,图像的力量远比文字更加强大。如果用文字,你得说每个地方受损是什么样子的,不同质量的建筑物受到了什么样的破坏,而用图像大家就一目了然了。
甚至对于科研分析来说,尤其是龙卷风灾后的定强,这些图片都是非常好的佐证材料。科学家可以通过这些图像,包括建筑物的破坏,还有植被的倒伏方向去评估龙卷风的路径和强度。
除了风灾之外,另一个灾就是水灾,它也是风暴造成的直接破坏。在2020年,我去了鄱阳湖流域大概拍摄了一个多月,就拍摄长江流域的洪水。你会发现洪水其实还蛮安静的,不是想象中山洪那样子,稀里哗啦一下下来,冲倒所有的房屋。
真正在现场会发现,洪水寂静地令人可怕,所有的东西就这样安静地躺在水里。大家可以留意右图,那是一栋建筑物,直接像一个色块一样待在水域里,而它周围本来都是道路和田地。所以,图片是能说话的,我不需要用太多的文字去描述,就可以让大家知道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两年之后,当我们再次来到同样一片区域,又看到了另外一副景象,从汪洋大海变成了荒漠。
不得不说,我们确实在面对更多的变化。尤其是这两年,大家都更加关注气候变化的议题一些。而我作为一名气象题材的摄像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去记录下这些天气的变化。而且这也是非常有力的历史佐证和材料。
在之后我还做了一件事情。我把这两年所有拍摄到的这些记录进行了整合,做成了一个30分钟的纪录片,叫做《风暴之下》,已经在B站上线了。我想让观众坐在大荧幕前,就可以感受到这些自然风起云涌的变化。
我想用最高品质的影像,和更多维度包括数据上的这些记录,向我们的观众去呈现更多的天气变化。包括我今天站在这里,其实也不是教各位如何追风,而是想让各位和我一起去真正地深入到自然之中,去探索这些天空变化的奥妙。就像这句话一样,“用理性且感性的心去探索世界”。
追风的过程是理性的,是科学的,而跟天空对话,去了解天空,去观摩它的时候,却是感性的。当我们把这两个东西结合在一块,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比你想象中的精彩很多。所以希望大家一起走出去,一起去感受这个世界。
这就是我今天想分享给各位的所有内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