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侃
芯片科研与芯片科普,哪个更有趣?
从智能手机到超级计算机,从医疗设备到航天器,芯片无处不在,支撑着我们的科技生活。一个小小的芯片,就像现代社会的“心脏”,为各种电子设备提供动力和智能。
张臣
中国天关,一眼千年
大约在一年前的这个时间,我国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送入太空一个重1.45吨的卫星,这个卫星很不一般,据说它的外形像一朵有着12片花瓣盛开的荷花,每一片“花瓣”都是一台特殊的X射线望远镜。
李晓白
让AI帮助更多人
他利用人工智能做了一个心理诊断模型,帮助乡村小学的老师们能够更好地判断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守护着一颗颗渴望关注与爱的心。
盘军
天文能算命吗?
天文学作为人类最古老的学科之一,虽然看似“玄幻”,但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
李楠
你好,有人吗?
世界上真的有外星人吗?人类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吗?虽然科学家还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他们从未停止对宇宙深处的探索。
龙乐豪
我和共和国的火箭事业
从钱学森先生点燃中国航天事业的火种,到新时代踏上航天强国建设的征程,如今,航天已经成为大国科技创新博弈的主战场,而运载火箭是核心基础。
崔凯
高超声速飞行,更高、更远、更快
未来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可能长什么样?如何将它从炫耀的工具,变成实用的载具?科学家们决定给高超声速飞行器“增增肥”,不光能飞的远、装的多,甚至还能“变废为宝”…
张攀政
激光聚变,点亮人类未来
激光聚变被称为新时期的“两弹一星”,有重大的科学意义。但是问题来了,当我们有了原材料和足够大的激光装置,是否就能容易的实现激光聚变?目前,还有这些物理上的复杂问题,正在等待科学家们解决…
温廷益
从玉米到服装
曾经,尼龙66被外企拿走了80%的利润,科学家们决定同时解决赖氨酸产能过剩和尼龙被“卡脖子”的难题。经过数年努力成功研发出尼龙5x,不光性能更强,未来还可以运用于服装、海下油气管道、人工血管等多个领域…
范桁
如果你拥有一台量子计算机
这个像指甲盖的量子芯片,让我们成功刷新了量子纠缠的世界纪录。而科学家依旧不停探索,决定研发量子计算云平台,只要登陆上这个量子云算力集群的网址,就可以免费建造自己的“量子计算机”…
李鑫
最后一个需要人来解决的问题
语音识别技术不仅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
胡忠军
我经历的那些冷故事
虽然氦液化100年前就实现了,但是大规模制造仍然困难重重...
余山
当AI遇见脑科学
人工智能正在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人脑,并改善人类脑健康。
黎建辉
科研背后那张网
没有互联网的野外台站能不能实时传输数据?大科学装置产生的大量数据,能不能高效率分发调度?通过指标分析工具也可以开展SDGs评估?这一张“网”和这一朵“云”,对于科研工作者竟然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
田丰
让互联网无处不在
用低成本高可靠的空间网络单机,能不能搭建我们的卫星互联网?科学家们借鉴了互联网快速迭代的思维,成立了创新X系列卫星发射任务,在未来,卫星互联网的发展有可能让我们的信号无处不在…
张敬杰
与玻璃球相伴三十年
一种比头发丝还细的玻璃小球,竟然能成为万米载人潜水器的浮力材料?科学家们经过30年的反复研究和实验,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条件,在保证潜水器安全的前提下成功解决了国产化问题…
董侠
一双跑鞋背后的故事
作为制鞋大国,我们生产高端跑鞋时需要的“明星材料”却完全依赖进口。经过科学家的不断努力,这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长碳链聚酰胺,不光让生产出来的跑鞋回弹率更高,甚至能用在航空、生命健康等领域…
李然
在CSST时代绘制宇宙暗物质地图
暗物质地图是一种显示宇宙中暗物质分布的图表。暗物质是一种不发光、不反射光线的物质。
高兴
高兴:让星星亮起来
作为业余天文爱好者,他发现彗星的过程非常有趣,不光要凭借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拼网速、靠手速。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可以远程控制的天文台,在这里,一共发现了3颗彗星、11颗永久行星和3颗近地小行星。
曲静
曲静:我们都有超能力
自愈因子通过相互作用和调节,共同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和自我修复能力。
李伟
李伟:给基因做手术
基因工程是一项强大的技术,能够推动科学进步,但同时要确保其应用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杜梦然
载人深潜视野下的深海秘境
深渊到底是生命的禁区,还是绿洲的起源之地?为了寻找地球生命的极限,科学家们乘坐载人潜水器,前往深海秘境一探究竟。在严酷无比的环境中,这些生物竟然演化出了百毒不侵的“保命技巧”…
史晓宁
如何“拼火箭”上太空?
在“力箭一号”研制之初,科学家就确定了“大吨位、低成本、智能化、创新性”四个定位。为了让“众筹”卫星尽快登上太空,我们先解决了燃料和地面实验的问题,又做出了新型的气动分离系统…
张爽娜
原来,你是这样的北斗
我国有北斗卫星系统,那么为什么有了GPS等等定位系统,我们还需要建立自己的北斗?北斗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将来可能做到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