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骐
象牙的秘密
曾经有一种权威的说法,认为恐象在中国从来没有出现过,但是经过邱占祥院士的团队长期不懈的寻找,终于在甘肃省的临夏地区发现了恐象化石。
顾垒
带你翻越喜马拉雅山脉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难度不大,很有可行性的旅程。
张敬宜
用镜头追逐星河万里
希望通过我的镜头,让更多的人爱上中国航天,爱上中国的火箭发射。
陈延伟
中国散裂中子源托起科技国之重器
自2018年投入运行以来,中国散裂中子源的科研产出优越,供束效率高达97.2%。除了满足高铁车轮、深潜器、超级钢等尖端设备的需求,这个大国重器还助力研发出了首台硼中子治疗癌症的装置…
张首刚
“北京时间”从哪儿来
在2017年以前,全世界只有美国能够生产小铯钟,一年后,开始对中国完全禁售。在我国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们打破了技术封锁,不仅研制出了性能更好的激光抽运小铯钟,而且可以自主保持国家标准时间的准确性…
严修鸿
方言本字的猜谜游戏
方言不光是我国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也是人们情感的依托。在交流、传播的过程中,汉语方言发生了许多变化。我们从古代文献中找到了方言的基本依据,建立起一个立体的联系。但是,想要找到方言的本字,这条语言考证之路时常遇到困难…
庞伟
信任自然很难吗?
这个唯一“不种植物”的公园,却拥有着来自深圳各地的土壤。刚落成时,这里凄清荒凉,但是半年以后,万物茁壮生长,甚至发现了一级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翟明国
地球知识是科普的“语文算数”
有些事情还不了解,很多公众却会一窝蜂地去相信。这说明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它是告别愚昧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果社会缺少科普,会让老百姓对全社会变化的判断能力大大降低。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如何才能做好科普呢?
郭华东
地球大数据,可持续发展驱动器
在未来,地球大数据有可能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它具有着海量、多元和高度集成等特点,不光是我们认识地球的关键钥匙,还能成为发现知识的新引擎。肩负着五大使命的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将承担起发展卫星星座计划的任务…
邱强
追迹地震海啸
最常见且造成严重损失的海啸灾害,往往是由于俯冲带地震引起的。俯冲带地震频发,能引起大范围水体扰动,从而引发海啸。然而,俯冲带大多在深海区域,观测研究难度大。他们通过多年研究,通过数据建模,终于做到了提前评估俯冲带区域的地震海啸情况……
郑雷
从太空看冰盖消融
全球变暖导致了两极冰盖、冰川的消融,当这些融水排入海洋,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65米,甚至引发洪灾,淹没城市的低洼地带。借助卫星遥感,如今不需要到达实地现场,我们也可以知道冰盖真实的融化状态…
徐波
冰缘带上的秘密花园
冰缘带是地表最高的植被带,海拔高且紫外线强烈,自然条件十分严酷。但是在这里,却有着一片“隐秘的花园”,植物们为了适应环境,甚至学会了“低调”和“谦虚”。科学家们发现了马先蒿属植物、风铃草属植物等新物种,努力填补上研究的空白…
代辉
山城龙迹——一座建在恐龙脊背上的城市
在侏罗纪时期,重庆湿热且植被茂盛,因此,这里遍布着恐龙化石,也被称为“建在恐龙脊背上的城市”。在云阳,形成了一堵长150米,高6米的恐龙化石墙,表面密布着5000多块恐龙化石。短短几年内,发掘的每一只恐龙,都是一个新属种…
张斌
秒睡可能也是病?
在快节奏的时代中,有三分之一的成年人面临着睡眠问题。但是,“秒睡”也有可能代表着你出现了某种疾病,甚至会出现一些睡眠的瘫痪,看到梦境的移形。这种由于下丘脑分泌素不足导致是罕见病,目前还无法彻底治愈,只能通过各种手段缓解和维持…
张璐
寻獭迹
水獭是一类非常成功的中等体型捕食者,除了南极洲和大洋洲之外,在其他大洲都有分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动物园,大家一般很难有机会亲眼见到。而作为一名研究野生动物的科研工作者,最主要的研究对象就是水獭……
陈润生
机遇——我的一些研究经历
在80年代末,他把这段遗传密码拿下来放在电脑首页上,希望自己天天看。但时至今日,却依然看不懂……所以说,整个遗传密码破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数据,它带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带入到医学当中,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读懂它!
于辛
我的父亲,于敏
在他的眼里,父亲于敏只是个和蔼可亲的普通人。少年时代,于敏先生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顺利从北大毕业。成年后,又将自己的力量奉献给更多的人。被称为“氢弹之父”的他曾说过,如果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那就无法实现真正的独立…
周成虎
遥感,让地球更安全
在抗击灾害、保护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卫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一颗卫星到一片“星座”,我们的卫星监测系统即将迎来“后高分时代”,不光能看得更远、看得更清、看得更快,星链计划还有可能实现每15分钟观测一次地球…
汪景琇
做科普是科学工作者的一个责任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科普工作?科学知识不应该是封闭圈子中的私有财产,而应该为公众服务、被公众理解。在某种意义上,科普也是科学工作者的个人需求,科学家的成长,需要扎根在公众科学素养的沃土上…
全洪
南越王墓——探寻岭南千年文明
南越王墓的规模大、保存十分完好。这里出土了各种各样的烹饪工具,同时拥有两百多件珍贵玉器。考古学家发现,南越王不仅是枚“吃货”,还是一位狂热的“文物收藏者”。通过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千年历史,我们见证了岭南文明的开端…
李军
智斗草地贪夜蛾
作为世界重大迁飞性害虫,草地贪夜蛾不光能吃、能生、还能飞,交配前的雌蛾,一晚上就能飞行500公里。202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这种“幺蛾子”导致我国玉米减产了50%。为了对抗这种“耐药性”极强的害虫,科学家们想出了“以蜂治蛾”的方法…
张宝秀
三山五园的前世今生
回望历史,我们看见了北京“三山五园”的前世今生。在清朝,帝王们将南北方的精美园林移入其中,实现了“移天缩地在君怀”。如今,我们在传统园林的基础之上,建设起环境优美的“一道十三园”…
王云
设计野生动物的“生命通道”
道路交通的不断建设,导致了野生动物种群受到严峻的威胁。如果“路杀”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将有4种兽类会在未来50年内灭绝。科学家们经过不断的监测和实验,打造了一座“藏羚羊通道桥”。同时,在神农架国家公园设置的林冠通道,也在为川金丝猴过路“保驾护航”…
尤海鲁
寻踪中国恐龙
中国自主研究发现恐龙的历史,实际上比其他国家晚了近100年。但是如今,我们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第一恐龙大国。在艰苦的年代,我国的科学家们完成了对“中华第一龙”的研究。后来,科学家们又在四川自贡发现了真正的“侏罗纪公园”…